【活動直擊文】台大車庫 x Rookie Fund 新創團隊募資講座:募資前,你要知道的事

日前,Rookie Fund 與台大車庫合辦了一場專門為創業團隊而設計的募資入門講座,本次活動邀請到 Rookie Fund 的 Director Abby 擔任講者。本次講座目的是為了幫助正在募資或未來有募資需求的團隊於初次接觸投資人時能夠更得心應手。也從投資人的角度,跟團隊分享了投資人是怎麼看待投資項目。


一開始,Abby 由 Startup Curve 切入主題,與團隊討論什麼階段該募資、又該募多少?上圖中藍字為 Abby 加上去的四個初早期團隊會面臨的階段:
  • First $ : TechCrunch of Initiation 是一個有趣的名詞,意指產品被知名科技媒體報導之後,會迎來第一波高峰及討論度。簡而言之,可以說是創業的最最最早期,這時候團隊可以試著募第一筆 Angel Round 的資金!「Angel Round 資金到底要募多少?」想必也是團隊時常疑惑的問題,Abby 的建議是:可以去問投資人對於你的產品,他們最在意的 Traction 是什麼?參考投資人的答案,設立好產品的關鍵指標(通常也會是能募種子輪的目標)之後,回算要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花多少成本,準備一條 12 – 18 個月的跑道給創業團隊!例如,需要達到這個目標你每個月得花 30 萬付員工薪水及辦公室,除此之外沒有額外開銷,那麼在天使輪你就至少得募到 30 * 12 = 360,也就是 360 萬。特別得注意的是,這筆資金需要能撐到「募完種子輪」為止,而非正要開始募種子輪時資金就耗盡了。
  • FOCUS : 有了第一筆資金之後,在這個階段,團隊必須盡可能的調校產品,適時的Pivot,以求產品真正切中市場需求。
  • Looking for seed $ : The Promised Land 即為 PMF(Product-Market Fit),當創業團隊找到 PMF 之後,即可開始尋找種子輪資金,準備進行成長及規模化你的產品。
  • Close Seed Round : 通常設立 3 – 6 個月的募資期間,從紅線到綠線需想方設法將投資人最在意的 KPI 衝高,進而說服投資人你值得被投資。

當團隊接觸投資人時,許多團隊會收到投資人回應「太早了」,Abby 簡單歸納出「太早了」背後的兩個原因:
A. 他不喜歡你,不想跟你撕破臉
B. 投資人認為他在意的關鍵指標還不夠出色

收到這樣回覆的團隊亦不用過於氣餒,前者,團隊本來就不可能迎合所有投資人的喜好;後者,可以進一步詢問投資人的意見及能否提供更進一步的協助,亦呼應到了前段所言,必須一開始就清楚投資人認為你的產品哪項指標是讓他想投資的關鍵。

Abby 也特別提到,許多校園創業團隊會以創業比賽和政府補助作為最主要獲取第一筆資金的方式。對此,Abby 認為這沒有什麼絕對的好或壞,畢竟創業團隊資源、資金短缺,必須想方設法盡可能地獲取身邊所有能運用的資源,只是創業團隊要瞭解自己真正專注的地方是什麼,不要輕易的在各大比賽場合下的鎂光燈滿足,得獎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1.  「Don’t ask for help, ask for money.」
緊接著,Abby 跟團隊分享了這句來自某個創投界前輩跟她分享的一句蠻有意思的話:如果團隊想要尋求幫忙,就叫該位投資人投錢進來就對了!當他的錢放在你身上時,自然而然他就會幫你。話題也來到了「如何挑選及評估投資人」以及「天使投資人看重的點」。

怎麼挑天使投資人?

天使投資人能提供三個面向的協助,可從這三個面向去對團隊最需要的能力進行補強,進而選出最適合你的投資人。

  • 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曾經創業過(當然有成功出場更好),會更了解你在這個階段需要專注在什麼、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 領域專家:天使投資人會有更專注的領域知識,例如:該位投資人只看Fintech or IoT相關的項目…。也是因為天使投資人很多都是個人而非團體,因此時間有限,無法在很多領域深耕。
  • Network : 錢、客戶、關鍵人才。若你的創業項目被有名氣的投資人關注,其他投資人也會想要對你的產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因為對其他投資人而言,該位投資人。

特別提醒,若該位天使投資人是代表某間公司進行策略投資,會需要注意到在投資合約上會有更多限制,例如:之後不能跟某單位合作、不能使用某公司的服務,需迎合該投資人公司策略投資的目的及需求。

如何評估投資人?

  • 他們之前投資誰:該投資人平時關注領域與你的產品相不相符、之前投資時投了多少資金、大概都什麼階段進入投資、為什麼投該團隊?
  • 打探對方的評價:投資後與團隊互動的狀況如何 (Hands-on or Hands-off)、提供什麼樣實質的幫助、DD(Due-diligence,盡職調查) 過程概況
  • 找對方聊天:可以與投資人聊聊任何你想知道的事,例如:對CEO的期待是哪些。從蛛絲馬跡中描繪出該投資人的樣貌。

天使投資人看什麼?

  • 團隊背景:創業熱情、組成方式(例如若團隊做 B2B 相關服務,成員卻皆為學生組成,沒有產業經驗,就會被投資人挑戰你如何與企業談妥交易)、創業動機
  • 市場需求:所選擇的市場是 Niche market 嗎?產品夠有獨特性嗎?
  • 市場潛力:市場正在成長嗎?整體市場夠大嗎?你能(證明)快速成長嗎?
  • 獨特的競爭優勢

最後,還是回歸到產品上,Abby 提醒創業團隊如何評估自己的產品是否已經到達PMF 能準備募下一輪資金,可以透過這四個步驟來檢視產品且明確的說服投資人:
STEP 1 : 量化、具體化問題對目標造成的困擾/影響
STEP 2 : 目標客戶現在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STEP 3 : 他們為現有解決方案付出多少代價

STEP 4 : 你的解決方案 vs. 現有解決方案

將上述四個步驟總結,可以濃縮成短短一句話:
My Product helps WHO
to achieve WHAT

by HOW

在這邊也特地舉一個近期看到很有趣的例子,來自Y Combinator W17 Demo day 1中投資人最感興趣的團隊之一 Cowlar 的介紹:
Cowlar – Fitbit for cows

It’s way smarter than it sounds. Cowlar makes a special collar for cows thattracks their temperature, activity and other data, and makes it available to farmers. It can recognize a cow with an infected hoof from the change in its gait, or identify that a cow is pregnant and will eventually produce milk. Cowlar costs $69 per cow with a $3 per month subscription, and provides a solar-powered “cow router” that collects data from the collars. It already has 600 cows on the platform, with 7,200 on the waitlist, and has alerted farmers about 103 sick cows. It already has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an $11 billion business on milk cows, and could enter the 3X-bigger beef cow market next.

在短短的兩句話之內,投資人就很明白的從 WHO、WHAT、HOW 之中瞭解該團隊的產品,文中也有提及現在的 Traction 如何,以及面臨的市場有多大。


溫馨小提醒:
    • 第一輪募資不要讓出超過 15% – 20% 股份
    • 找天使投資人像找 Life-long Partner
      a. 默契很重要,該位投資人是否能成為你的夥伴?
      b. 讓你覺得被干擾、過度干涉、卻乏信任,可能都不適合
      c. 夠不夠支持你、能與你共患難與否
      d. Hands-on or Hands-off
    • 不管如何都跟投資人保持好互動(投資人的圈子太小!很容易傳開)
      a. 時機未到就保持聯絡,持續更新發展狀況
      b. 聽投資人給的回饋、問的問題 —> 可從蛛絲馬跡觀察出大部分投資人怎麼看這領域。
      c. 若該位投資人對你項目沒興趣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投資,可適時轉介紹可能有興趣的投資人
    • 問Seed round的募資標準(設好設對下一個里程碑) 
精選 Q A :
Q : 台灣與美國投資環境的差異?

A : 在台灣常常聽到創業團隊抱怨「不好找錢」;而創投卻抱怨「沒有好項目可以投」。台灣的市場要大不大,要小不小。因此產品必須放眼國際,若只侷限對台灣使用者提供服務的話,產品很有可能會花費太多時間針對特定族群進行客製化,到頭來反而很難走出台灣以外的國家,因此團隊需有國際視野。創投產業相對於台灣較新,現階段許多較有經驗的投資人更重視財務報表… 較為硬體思維,台灣投資人常常在討論為什麼這個環境沒有辦法有好的項目?因為目前台灣尚無「成功」的出場經驗,在美國或中國有 Paypal、騰訊、百度等等成功案例,而在台灣無論是創投或是創業團隊都還在學習,這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廖慶麟 Billy 台灣科技大學資工系

十分樂於與他人分享交流所學,將自身定位為開發者而不是工程師,對於團隊帶領及教育有極大的興趣,曾任矽谷團隊Make School iOS Summer Instructor,擅長iOS開發、探索教育、活動帶領。

曾獲
✓2016騰訊創業沙拉x台北 第一名 + 最佳人氣獎
✓2016雲科黑客松 評審團大獎 + 最佳人氣獎

平時關注的新創領域有人工智慧、互聯網、IoT,期望能以VC的身份從有別於創業家的角度觀察創業這回事,也希望以一位開發者的身份,提供給創業團隊的所需要的諮詢建議或是人力資源。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